编者按: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大潮激荡,中国人民书写了发展的壮丽史诗。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传奇成就,开放是前提条件,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40年间,一大批国际友人与这座城市一起见证了中国打开国门的艰辛历程。即日起,东方网和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40人”系列报道,40位见证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外籍友人将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回顾改革开放初期改革者们的创新与激情、责任与担当,分享他们眼中的40年中国奇迹,对于未来共赢发展的期许。
“2005年,我发现安特卫普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其中包括中国古船模。我开始向局长、安特卫普市副市长马克·范·皮尔(Marc Van Peel)建议与中国分享这些收藏品。然而,这并非一件易事。”在一间窗台上摆满轮船模型的办公室,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务局中国总代表朱伯彦(Jan Vander Borght)向记者娓娓谈起当年促成中国古船模“回家”展出的故事。
这位被中国朋友亲切称为“老朱”的比利时代表详细介绍起中国古船模与比利时的历史渊源。1904年,清政府选送了125艘船模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参展。1905年,比利时列日世界博览会开始筹划组织,清政府与比利时政府议定,由比利时政府负责把清政府留在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参展的这批船模转运到比利时列日参展,从此这批船模被比利时皇家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收藏,1947年被运到安特卫普航海博物馆进行修复,中国古船模于是辗转到安特卫普。
图片说明: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务局中国总代表朱伯彦
“我前前后后花了6年时间促成这件事。毕竟比利时已经收藏一百多年了,而且,当时几座城市博物馆已经合并,所以借展中国船模的事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馆和市博物馆之间责任不清。经过很多年的讨论,我的想法才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2012年第一批中国古船模终于回到上海展出。”据老朱介绍,为确保借展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在他的提议下,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与安特卫普河上博物馆(MAS)签订了谅解备忘录,至今为止已经有三批中国古船模“回家”展出,为中国专家学者研究中国航海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扎根十年亲历中国港口发展
2008年就来到上海的朱伯彦很喜欢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与中国港口打交道的这十年也是他为两个国家、两个城市牵线搭桥的十年。无论是向外国学生、商务代表团以及本国官员推介中国、协助建立中国-安特卫普朋友圈还是作为安特卫普港务局在中国周期性举办港口日活动的主干力量,朱伯彦总是乐在其中,也因此在2014年荣获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
安特卫普港务局与上海的联系非常紧密,作为总代表的朱伯彦也不例外。2015年,安特卫普港务局与上海海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在该大学设立海事领域优秀论文奖,作为该大学的客座教授,朱伯彦也参与论文评审,上周他刚参加完今年的颁奖仪式。
“我常常带领安特卫普的学生来上海交流,我喜欢向年轻一代的学生介绍中国,他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上海、接触中国。西方关于中国的报道很多都是负面的,比如“一带一路威胁论”,所以我想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向他们解释中国是什么样的。”他真诚地说。
图片说明:2013年朱伯彦带领安特卫普大学学生在上海海事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朱伯彦告诉记者港务局2007年底在上海成立代表处,那时正是中国港口爆发式增长的时期。如今,中国港口发展的成绩也很显著。2017年,世界海运集装箱吞吐量前十的港口有七个位于中国。
在朱伯彦的印象里,百年上海港的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上海港开埠至今已有175年,从十六铺码头到上海港自行制造出适应本港装卸需要的第一批“海港吊”,到北票码头卸煤机械化作业线建成、军工路集装箱码头新建开工,再到民生路码头散粮机械化作业线、白莲泾木材专业化码头竣工,朱伯彦对上海码头的发展了如指掌。
最让他惊叹的还是洋山深水港。正如朱伯彦所言,拆迁沿江老港区包括十六铺码头,选择东海之滨的洋山大小群岛建造深水港对于上海来说意义非凡。洋山深水港开港前,上海港是一个河口港,内陆与海洋的沟通便捷,但软肋在于水深,随着技术进步带来船舶大型化,接泊能力难堪重任,所以上海的港口竞争力只属于亚洲级。
洋山深水港的意义就在于将上海百年来从依托黄浦江发展的河口港,跨越到了面向大海的海洋大港;把上海港从亚洲的中心,带向了世界的中心。
洋山深水港区第四期工程更是诞生了中国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上海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也因此突破4000万标准箱,稳居世界第一大港。
他几乎是惊叹的语气里充满了对洋山深水港无限的崇敬,“那真是首屈一指的!我有幸去那里参观过几次,每一次去我都深深地震撼!”
图片说明:2014年朱伯彦在第六届中国国际物流、交通运输及远程信息处理博览会(亚洲物流双年展)上作为嘉宾发言
他又补充说,这些年他还见到中国从注重港口建设变成注重港口与内陆的连接,因为一些经济中心开始在中国内陆出现。“今天,港口的影响延伸到内地,由此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特别的挑战。如今的港口就如何与各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都有明确的战略规划,不仅考虑了今天的需求,还展望到未来。”
“港口运作方面,以前货物的搬运需要很长的批准流程,检疫、海关检查、边境管制都是独立的机构,需要执行不同的程序、写很多批示文件。如今,政府部门的合并让业务流程得到了精简,计算机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港口运作的效率。”
感叹中国新技术期待深化交流合作
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朱伯彦如数家珍。“这些年,我们看到中国在各领域全面开放,由深圳开始,后来转移到上海。1990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发浦东前,这里是一片农田,如今已经焕然一新,令人震撼!上海可谓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平地而起,”他转过脸去望向窗外林立的高楼,笑着说,“更是智慧的结晶。”
对于港口行业,开放更是提升了服务质量、促进了国内的政策改革。用他的话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段很长又激动人心的旅程,目标明确,为本国人民和全世界经济都带来福祉。
图片说明:朱伯彦寄语中国改革开放
在朱伯彦看来,相比于西方,在中国,人们总是愿意尝试最先进的技术。比如,在中国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几乎没有障碍,但欧洲却相对保守,摩拜单车这样的大数据应用企业就受制于欧洲数据所有权和其他方面的法律约束。尤其是上海,活力和企业家精神非常值得学习。他举例说航运和物流业似乎全天候为客户服务,这种牺牲生活、全心工作是西方人难以做到的。“上海的创新氛围活跃,不仅是大学,还有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也在努力探索哪些技术可以潜在地运用到航运业。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航运业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是最晚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行业之一。当然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东西向我们涌来,比如网络、大数据、区块链等等。”
十分看好中国的朱伯彦期待双方在新技术领域加强合作。他称赞中国电商引领世界,上海的电动汽车全世界最快,双方还可以在环境、安全、化学品等领域进行交流。
图片说明:朱伯彦在上海市政协2018年“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专题座谈会上发言
朱伯彦的办公桌上摆放着2014年安特卫普市长巴特·德维沃(Bart De Wever)访问上海的照片。他介绍说这是在他推动的所有双方交流中最令他自豪的一件事。
事实上,朱伯彦坦言他最开始的工作仅限于向中国专业人士推广安特卫普港、介绍欧洲港航物流情况、帮助中国企业和机构优化产品物流与仓储方案,后来自己主动承担了很多双边文化交流的项目,倾注了很多心血,但一直乐此不疲。